籃球世界盃的前身是「籃球世錦賽」。籃球世錦賽是由FIBA主辦的一項國際性男子籃球賽事,首屆於1950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,冠軍是阿根廷隊,此後每四年舉辦一屆。
1948年,國際業餘籃球總會(今國際籃球總會)在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籃總代表大會,決定於1950年創辦籃球世界錦標賽,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幸運地成為首屆比賽的舉辦地。參賽隊伍共有10支,1948年奧運會的前三名,亞洲、歐洲以及南美最好的兩支球隊和東道主。但智利、烏拉圭兩國政府因為與阿根廷的政治矛盾,拒絕派出球隊,亞洲代表隊也不願遠渡重洋來參賽,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兩隊頂替參賽。美國只是派出丹佛雪佛蘭汽車廠的一支業餘球隊,另外南斯拉夫隊因意識形態不同拒絕與西班牙比賽。最終,東道主阿根廷在這屆混亂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。
1954年,第二屆世錦賽於巴西里約熱內盧,但如同首屆比賽一樣,依然受到政治原因的困擾,蘇聯等東歐球隊被巴西政府拒絕頒發簽證而無法參加,埃及隊也因以色列隊的參加而退出,結果只有7支球隊(美國、巴西、菲律賓、法國、中華民國、烏拉圭、加拿大以及以色列)參賽。美國隊憑藉身高優勢輕鬆奪冠。
1959年,蘇聯第一次派隊參加,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,蘇聯和保加利亞隊拒絕與中華民國比賽。受益於蘇聯的放棄,巴西最終贏得了冠軍,而中華民國得到第四名。
1963年,第四屆比賽本應在菲律賓舉行,但菲律賓政府不給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球員發放簽證,國際籃總只能把比賽改到巴西舉行並對菲律賓隊進行了處罰和禁賽。主場作戰的巴西顯示了強大的實力,一路戰勝各大強敵衛冕成功。美國隊則依然不重視這項比賽。
1967年,蘇聯隊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世界冠軍,雖然他們在分組賽負於美國。
1970年,歐洲第一次舉辦世錦賽,南斯拉夫隊坐鎮主場一路擊敗強敵奪取冠軍。
隨著世錦賽的影響力的增強,也有更多的球隊加入到此項比賽中來,1974年世錦賽中,各支球隊實力相當,蘇聯,美國,南斯拉夫三支球隊積分相同,蘇聯隊幸運的憑藉小分優勢奪冠。
1978年,世錦賽來到了菲律賓,南斯拉夫隊在比賽中展現了強大的攻擊力,最終險勝蘇聯奪冠。美國隊則表現糟糕,輸掉了4場比賽。
1982年,美國隊派出了實力強大的球員參賽,他們也如願進入決賽,但卻很有爭議的1分敗給蘇聯;中國隊卻連戰連負,在12支球隊中墊底。
1986年,世錦賽擴軍,共有24支球隊參加,比賽組織開始走向正軌。以NCAA球員為主的美國隊表現優異,最終他們復仇蘇聯成功奪冠。
1989年,FIBA開始准許NBA球員參賽,但美國隊在199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世錦賽依然只派出NCAA球員,南斯拉夫則精英盡出,最終奪冠。
1994年,美國的「夢二」隊參賽,在兩年前的奧運會上他們已顯示了無比倫比的統治力,這屆比賽他們依然無可戰勝。
1998年,因NBA的勞資糾紛,美國隊沒有派出NBA球員。南斯拉夫、立陶宛、俄羅斯、希臘、阿根廷等隊水平均有很高水準,最終南斯拉夫成功奪冠。
2002年,美國隊重新組成NBA夢之隊,雖然在主場作戰,但他們發現很多球隊已經今非昔比。阿根廷和南斯拉夫都擊敗了美國,後者更是如願奪冠。
2006年,世錦賽恢復了24支球隊參賽。希臘隊在準決賽中擊敗了美國的「夢七」隊,但決賽中西班牙更勝一籌。
2010年,美國隊憑藉凱文·杜蘭特的優異表現,時隔16年後奪冠。
2012年1月28日,FIBA表示本賽事改名為世界盃籃球賽,2010年的世錦賽成為末代世錦賽。這屆籃球世界盃的舉辦地為西班牙,成為籃球世錦賽更名為籃球世界盃後的第一個舉辦國家。
2014年首屆籃球世界盃後,籃球世界盃將於2019年開始每四年一次,從2019年開始亞洲和大洋洲合併成亞太賽區(Asia-Pacific),並有七個出線名額。亞太區的賽制與原先亞錦賽類似,但變為無主辦國,輪流主客場比賽,也沒有分區資格賽,改區分為A、B組作升降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