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字问好!今天画了一幅画,自我感觉良好,我又如约来和你分享我的汉字学习笔记!本篇笔记,写的是“铎”字,跟着笔记一起来学它。
读音 “铎”字的读音为duó,与常见字“夺”字同音,《正韵》里对铎字的注音为“待各切,音度”。
造字本义
这个字的构形,左面是个“金”字旁,右面是个“睪”。在古代,这“睪”字啊,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,是“驛”的省略,表示用快马传递消息。所以,你瞧,“铎”字的篆文(金,铜铃)(睪,即“驛”),是用铜铃传令,造字本义就是古代主持者或指挥者向众人发令的大铜铃。
篆文时期,“铎”字由“金”和“睪”组成,隶书时期,字形发生了变化,楷书时期呢,更是将篆文字形中的“金”简化成了“钅”,“睪”简化成了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形态。《汉字简化方案》中的简体楷书“铎”,就是根据类推简化规则来的。
古代军法规定,五个人组成一伍,五个伍组成一两,两的司马官执掌铎。这铎,就是用来发号施令的。后来,这个字的本义逐渐演变,不再局限于军事用途,而是泛指大铃铛,用来发出声响的工具。
说文解字 《说文解字》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如下:
『說文解字』
大鈴也。軍法:五人爲伍,五伍爲兩,兩司馬執鐸。从金睪聲。徒洛切
接下来,我们来详细解读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对“铎”字的解释:
段玉裁在《说文解字注》中对“铎”字的解读,首先明确了“铎”是一种大铃,也就是体型较大的铃铛。在古代,这种铃铛不仅用于音乐,还用于宣布政教法令,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。🔔
他进一步解释说,“铎”在军法中有特定的用途。古代军队中,五人为一伍,五伍为一两,两司马执铎。这里的“执铎”意味着在军队中,铎作为一种信号工具,用来指挥和协调军队的行动。🛡️
段玉裁还提到,铎的制作材料是金属,而它的响声则通过木舌来产生。他指出,当需要宣布命令时,使用的是金铎,也就是金属舌的铎;而用于一般宣告的则是木铎,即木舌的铎。这种区分体现了铎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途和重要性。📜
段玉裁还提到了“铎”字的构造,它是由“金”字旁和“睪”字组成,其中“睪”字在这里作为声旁,表示这个字的发音。他还提到了“铎”字的另一个读音“徒洛切”,这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反切法,用于标注字的读音。🗣️🏰
康熙字典 《康熙字典》里说,“铎”就是大铃铛的意思,可不是一般的铃铛,是那种特别大,能响得很远的。古时候,这铎还有特别的用法,军队里头,五个人凑一块儿叫一伍,五个伍又凑一块儿叫一两,这一两的头儿,也就是两司马,手里头就得拿着铎,用来发号施令,咱们现在的大喇叭一样,能让全军上下都听见。
而且,《康熙字典》里还提到,这铎啊,不光是军队里用,它还跟教育、文化沾边儿。古时候有新法令要颁布,就得派个人拿着木铎,边走边摇,告诉大伙儿有新规矩了,得注意听着。这木铎呢,就是木头做的铎,里头安个木舌头,一摇就响,跟咱现在敲锣打鼓宣布消息似的。
除此之外,“铎”还是个挺有意思的字儿,它还能指挂在牛马脖子下边或者屋檐下的小铃铛,风一吹,叮当作响,挺有韵味的。这《康熙字典》里头提到的知识点,可都是古时候的文化常识,现在看起来,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。
含义用法 来看下铎字的如今的含义和用法。
“铎”,形声字,本义是大铃。古代的铎是一种大型的铃铛,形状可能有点像铙或钲,但有舌头,用来宣布政教法令,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。
这种铎在春秋到汉代特别流行,比如在《说文》中就有记载:“铎,大铃也。军法五人为伍,五伍为两,两司马执铎。”🔔 这说明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不仅是乐器,也是传递信息的工具。
除了作为大铃铛的本义,铎还有挂在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的意思。比如在《洛阳伽蓝记》中就有描述:“宝铎含风,响出天外。”🌬️ 这里的铎,就是指那些小巧精致的铃铛,随风发出悦耳的声音。
铎在古籍中还有“刺”或“啄”的意思,如《西游记》中提到:“你还把热舌头铎我!”👅 这里的“铎”用来形容舌头的动作,非常生动形象。
在古代,铎还用作地名、国名、宫名,甚至作为姓氏和人名出现。比如在《左传》中就有提到“受铎”作为地名,“鐸辰”作为国名,还有“鐸遏𡨥”作为人名。这些用法展示了铎字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。📜
结束 本篇关于汉字“铎”的笔记,简单写到这里,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,如文中有理解不当的地方,感谢告知,下篇笔记见。另外,如你有哪些字存在疑惑,也可以告知,咱们一起研究它!